?
讓創業 像打工一樣“零成本”
當然,眾創空間的模式遠不止咖啡館加辦公室這一種。
在杭州,眾創空間的模式有很多。
“有社交類的,比如樓友會、云咖啡等,除了辦公場地外,還有一個咖啡館作為創業者的交流平臺;有媒體延伸類的,比如像B12創客空間,就是非常有名的B座12樓發展出來的;有公益類的,比如浙大e-works就是純公益性質的;有培訓輔導類的,比如貝殼社就是側重對創業者做教育培訓。還有綜合性的,比如We-link之‘1024’創業基地,在原來‘孵化器’的基礎上,疊加了資本投資等綜合性功能。眾創空間根據背后的人脈、行業、團隊背景,整合創業資源,為創業者服務。”潘學冬介紹說。
目前,杭州有30多家眾創空間,經過科委評審認定比較成熟的有17家。它們包括云咖啡、樓友會、福云創咖、魔豆工坊、B12創客空間、迭代空間、浙江大學e-works創業實驗室等,主要集中在西湖區、高新區、海創園。
潘學冬說,“杭州的眾創空間從2010年起步。到2011年,才出現比較成熟的機構,比如像‘天使灣’。但今年突然一下子冒出了好多家,出現了大規模的井噴。”
跟過去孵化器的高門檻不同,眾創空間專門針對早期的創業團隊。即使只有一兩個人員,只要有一個好創意,也可以入駐。剩下的辦公場地、培訓輔導、政策辦理、資金注入等,只要項目夠好,眾創空間都能幫你搞定。
“對于創業者來說,創業的成本越來越低,甚至就像打工一樣。”云咖啡的負責人楊帆這樣形容。
云咖啡是杭州最早做眾創空間的機構之一,一年有300多場活動。用楊帆的話來說,“我們比北京的‘3W’還早一點。”為了說明現實情況,楊帆還舉了一個云咖啡的例子。“我們這里有一位黃博士,從‘浙大網新’出來,自己做了一個在線教育的項目。創業之初,他只籌備了幾萬元!要知道五萬元,別說租辦公室,就連員工工資也發不了多久。”
雖然眼下形勢一片蓬勃,但目前還沒有哪一眾創空間做到了真正盈利。不過,對于這一點,他們并不在意。
楊帆透露,目前云咖啡的辦公室里,有14個團隊大部分都沒有收取租金。經過六個月,會自然淘汰一輪。
“進‘樓友會’的每一支團隊,都有一個發展周期。我們給團隊六個月的時間。如果項目做死了,就從我們這里搬出去。如果六個月發展壯大了,他們也不會留在這里,而是搬去辦公環境更大的‘加速器’里。”徐金波說,“這六個月里,團隊每月支付800元,可以獲得我們咖啡館的消費券。創業者用它可以在創業咖啡里消費、辦講座。實際上,就相當于免除了工位的租金。”
良倉創客空間的負責人鄭迅達也表示:“我們這里免費提供辦公環境、水電、網絡,并且免租。”
“眾創空間不同于過去孵化器的模式。它們不以房租作為主要的盈利點,而以投資為核心。眾創空間背后的投資機構會對旗下的創業項目進行投資。在他們看來,十個項目里面,有一兩個投中了,投資回報就來了。”潘學冬解釋說。
作為圈里人,楊帆的說法更為具體、直接。
“創客空間的前身孵化器靠租金盈利。后來,眾創空間通過將好的創業項目介紹給投資人,收取提成、傭金。如今,有不少眾創空間,背后就有基金支持,只要遇到好項目就直接投錢。”楊帆說,“很多基金都在找好項目,這些在自己眼皮底下發展起來的項目,知根知底,投下去更放心。”
“阿里效應”
給眾創空間添柴火
“眼下的三十多家,絕不是杭州眾創空間的最高峰值。你看著吧,六七月份的時候,又會出來二三十家。”楊帆篤定地說,“接下來的勢頭,會越來越猛烈。”
為什么杭州的眾創空間,會在此刻進入大爆發時期?
良倉創客空間的負責人鄭迅達認為,這跟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很有關系。
“我們從PC互聯網轉到移動互聯網。通過手機上網的用戶一下子擴展了,并且粘度也比過去用電腦上網的用戶高。其次,中國經濟也在轉型。一方面,中國上市企業也在互聯網化,例如阿里巴巴跟銀泰的結合。另一方面,線上的也發展出很多線下的東西,例如像‘快滴’之類的項目。線上、線下互相滲透,越來越融合。第三,‘阿里效應’把北京、深圳,甚至國外的創業人才,都拉到了杭州。第四,是‘錢’方面的原因。”鄭迅達透露:去年,從創業團隊在投資機構拿到下一輪投資的數量上看,杭州排在第二。
“阿里內部就有六萬多人離職,在杭創業。阿里上市后,很多阿里人都拿著錢四處找項目。雖然他們也會投外地的,但主要還是投杭州的項目。因為信任感的原因,阿里人更傾向于投阿里人。”阿里人的前100號員工鄭迅達分析。
位于西溪路的福云咖啡是 “愛拼車”、“銅板街”、“愛學貸”、“車貓”、“挖財”、“網營科技”等億萬美金市值項目起飛的地方。福云咖啡的執行董事、淘寶網創實體團隊8號員工壽遠就表示:“創辦福云的其中一個想法,就是給阿里創業的老同事,提供一個辦公的場所,好讓大家交流起來方便一些。”
“此外,杭州政府對于創業的支持力度也比較大。以及,來自民間的浙商力量也不可小覷。我們這里是民營經濟最發達、最有活力的地方。”鄭迅達說,這些因素,讓杭州互聯網創業的氛圍越來越好。
因此,愿意關注創業團隊、服務創業團隊的眾創空間也頻頻發力。
潘學冬說,“深圳從過去的山寨天堂,發展到如今的眾創天堂。因為,當地有大量的電子產業人才,只要跟創意結合起來,就很容易走上創業的路子。跟深圳等地相比,浙江地區的電子商務發達。因此,杭州的眾創空間有明顯的‘互聯網+’的特點。許多人腦加電腦完成的輕資產的項目很多。”
杭州大媽:
像炒房一樣炒項目
眾創空間,在有了數量之后,質量也會跟著起來。
對于廣大創業者來說,優秀的團隊越來越容易脫穎而出。
“‘頤高集團’在全國各地,有很多大廈和物業。過去,在人們的印象里,‘頤高’就是做電子硬件的。在未來,杭州樓友會的模式會復制到寧波、紹興、衢州、金華、嘉興等全國各地。其中,寧波在年底就會正式實施。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業團隊的入駐、壯大,頤高大樓也許就不是一兩個樓層來做眾創,或許一整幢大樓都會發展成眾創空間,變成真正的互聯網大廈。”徐金波說。
除了行業內部的因素,出現越來越壯大的眾創空間,背后更深刻的原因是:投資者對創業項目投資階段的前移。
“一個項目,從初創到后來成功上市,需要經歷好幾輪的投資。從大環境來說,未來的創業項目肯定越來越多。如今,PE、VC的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,大家紛紛轉到了天使投資。未來,甚至可能會有更多人愿意投資種子期的項目。從投資的鏈條上看,會有越來越往前移,越來越往‘小’走的趨勢。”鄭迅達分析。
在投資圈,有一種說法:“過去十年,如果你想變成富翁,你要投資房產。未來十年,如果你想變成富翁,你要投資創業項目。”
有人甚至調侃,繼炒黃金、炒房產、炒股票之后,英勇的杭州大媽會紛紛加入炒創業項目的隊伍中。
相對于這種玩笑,鄭迅達的說法更為嚴謹:“對于創業團隊來說,未來的終極發展,肯定是眾籌和眾包。 眾籌,是指一個人有了一個創意想法,能很方便的拿到錢,無論是從杭州大媽、還是政府、投資機構。然后,通過眾包的方式,找到多個團隊,幫他把產品開發出來。”
對于這一點,楊帆也給出了相同的答案。
“我是溫州人。在溫州當地,有一個經商的傳統。那就是當一個人做生意的時候,他周圍的親戚朋友都會借錢給他,這背后的模式其實就是眾籌。我們在全國各地的云咖啡,都有一個慣例。就是每一家店都會拿出20%的股份,用來眾籌。這樣做的好處是,一方面可以籌到錢;另一方面,可以引進資金背后的資源,做大圈子。”楊帆說,“未來的眾創空間的模式,很有可能就是手里有一個好項目、也有資金,再找一個優秀的團隊把它做出來而已。”
每日商報
杭州日報
頤高集團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全國統一客服熱線:400-655-0120